德国送中国装备背后的利益考量
二战前德国与中国的关系令人好奇,德国为何千里送40万套装备?这可不是小数目,涵盖步枪、火炮、钢盔等,能武装好几个师。其实,这是一场利益交换,德国看中了中国的钨、锑和军火订单。
德国的资源饥渴与中国的资源优势
钨和锑对德国军工生产至关重要,德国本土资源匮乏,而中国是钨和锑的资源大户。1930年代,中国出口的钨占全球市场七成左右,锑出口量也位居全球前列。1934年,中德签订“军火换资源”合同,德国用装备换中国的钨和锑。到1936年,两国又签《中德信用借款合同》,中国出口到德国的钨占其总进口量的53%,锑更是高达88%。
中国成为德国的“摇钱树”和“试验场”
1930年代,中国因日本侵略急需现代化武器,成为德国军火最大买家。德国提供“一条龙服务”,中国军队用德国装备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出色。德国军火商靠中国订单赚得盆满钵满,中国战场还成了德国武器的“试验场”。
德国将中国视为亚洲“棋子”
德国送中国装备还有战略考量,想通过支持中国牵制日本,在亚洲布局。但日本全面侵华后,德国态度转变,1938年承认“满洲国”,撤在华顾问,停军火订单和援助,1941年承认汪精卫伪政权,与中国彻底翻脸。
交易后续及影响
1938年后,中国没了德国装备和顾问,战斗力下降,只能求助苏联和美国。不过,德国1930年代的援助在淞沪会战中发挥了作用,为中国争取了时间。德国这场交易赚得盆满钵满,中国资源撑起其军工生产线,军火订单填满钱包,战略上也站稳脚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金融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二战时德国为何送中国40万套装备?这背后竟藏着如此利益交换!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